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
患者男性,75岁。5年前发现腹主动脉瘤,肾下型。5年来无腰、腹疼痛,无双下肢间歇性跛行及皮肤苍白疼痛等缺血症状。查体发现腹部可扪及包块,且具有与心律一致的扩张性搏动,范围约7×15cm,无压痛,可闻及血管杂音。双侧股、腘及足背动脉搏动有力。复查CTA显示距右肾动脉下方0.8cm水平至髂总动脉分叉处水平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周围见大量血栓形成。扩张的腹主动脉与上方正常走行的动脉明显成角,大于60度。双侧髂总动脉近端管壁亦见少量血栓形成,左肾缺如。充分完善术前准备后行腹主动脉造影+腹主动脉支架置入+双髂总动脉支架置入及右肾动脉支架置入治疗,现病情平稳。复查超声见各支架内血流通畅。
本病例为高龄,腹主动脉瘤为肾下型,仅存单肾。难点在于动脉瘤巨大(瘤长13.75cm,瘤宽5.37cm)、延续至双侧髂总动脉、瘤颈短(0.8cm)、成角大(>60。)及双侧髂动脉迂曲成角。
以往近端瘤颈的解剖特征是影响患者是否符合腔内修复术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认为肾下段瘤颈距最低肾动脉开口至少应为1.0-1.5cm方可提供足够的支架铆钉区。瘤颈成角也是术前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瘤颈成角角度大于60度会给支架装置在瘤颈部位,特别是跟保护肾动脉有关时的精确释放带来困难。针对上述难点,一些医生已经采用先开放手术行肾动脉搭桥保证肾脏供血后再置入覆膜支架或覆膜支架肾动脉开口处“开窗”,开窗的口径匹配肾动脉直径,并在肾动脉内放置球扩式支架,但上述方法仍具有创伤大,风险高等缺点。
本病例放弃了传统的腔内修复术方法及支架。选用新型支架,其具有顺应性好、释放可控、定位精确、通过性能及跟踪过程好等特点,解决了瘤颈成角大的治疗困难。同时采用肾动脉内置入长支架,使其部分在肾动脉内,部分在腹主动脉及主体支架间,形成“烟囱”状,从而在不影响肾脏血供的情况下提供满意的封闭区域。
目前腔内修复术正在快速发展,随着医师经验的丰富、移植物的改良及相关技术的改进,将有更多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得到更好的医治。13个月后复查腹主动脉瘤情况,见右肾动脉支架通畅,血流正常,右肾显影正常。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支架通畅,无内漏形成,血流通畅,双侧下肢动脉血流通畅。
供稿:血管介入外科 李巍介入血管外科主要诊疗疾病:
血管疾病、肿瘤性疾病
病区介绍:
介入血管外科由著名专家张东明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科室拥有专业的医疗科研及护理队伍,具有独立的介入病房、介入手术室和介入门诊。
科室在迅速提升整体实力的基础上,以“血管、肿瘤”介入治疗为核心,以先进技术做支撑,不断开拓进取,已经建立了具有科室特色的规范化、系统化的综合介入体系和治疗流程。
本专科目前开展的介入技术包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斑块旋切+药物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一体化治疗、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各种实体肿瘤介入治疗等。
在张东明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医疗团队以“高起点、严要求”为标准,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科室的技术竞争力。
咨询电话:
李巍:13342211567
白隆宇:18040105353
出诊时间:
白隆宇:周四全天
王鹏:周二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