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当李阿姨(化名)因突发剧烈胸痛被送入我院时,谁也没想到,她的病情会如此凶险,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保卫战就此拉开序幕。
惊心!生命通道“全线告急”,命悬一线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出来的那一刻,见多识广的心内科专家们都倒吸一口凉气——心脏最重要的“生命主干道”左前降支已几近完全闭塞,回旋支完全堵塞,而最要命的是供给心脏2/3血液的“总司令”——左主干血管,也发生了95%的极重度狭窄,伴严重钙化。
这意味着,为全身泵送血液的“发动机”心脏,自身的供血系统几乎全面瘫痪。每一分钟都是生命的倒计时,瞬间发生的大面积心肌梗死或猝死风险极高。患者的生命,仿佛悬于一根发丝之上。
抉择!传统“搭桥”还是高难度“介入”?
病情就是命令!我院第一时间启动多学科会诊(MDT)机制。
专家团队经过严谨评估,认为这种情况必须紧急开胸搭桥。“这就像在心脏血流完全中断前,为它重新修建一条绕开堵塞点的‘安全通道’,虽然创伤较大,但生命保障最高。”
然而,得知需要开胸,李阿姨坚决拒绝:“宁愿死,也不开胸。”经过深思熟虑,患者家属做出决定:“我们选择微创介入手术!即使死在手术台上,也不埋怨你们,母亲年纪大了,我们希望用创伤最小的方式去治疗,我们相信你们,请你们为她搏一把!”
重担!信任背后,是千钧之重的风险
这个选择,意味着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全然交托给了我院的介入团队。而这份信任的背后,是肉眼可见的巨大风险:
1. “豆腐渣”血管: 患者高龄,血管条件极差,钙化重,病变位置凶险。犹如老旧脆弱的管道,在操作中极易损伤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2. “在悬崖边跳舞”: 堵塞位置位于心脏最核心的“交通枢纽”,手术操作必须精准到毫厘之间,任何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
3. “不定时炸弹”: 术中随时可能发生循环崩溃,心脏骤停等严重并发症。
这样高风险、高难度的手术,在整个介入领域都堪称“皇冠上的明珠”,是对一家医院技术实力和医护团队心理素质的终极考验。
突围!以技术为刃,为信任而战!
“生命至上!患者的信任,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以方唯一教授、袁大军院长、马林主任为首的团队,毅然接下了这个千斤重担。没有退缩,只有迎难而上的决心。团队迅速集结,反复研讨影像资料,预判所有可能的风险点,制定了数套周密详尽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手术台上,空气仿佛凝固。年近70岁的方唯一教授亲自披甲上阵,操控着导丝,在几乎完全堵塞的血管中艰难而精准地前行。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每一个操作都关乎生死。
最终,凭借精湛超群的技艺、丰富的经验和强大的心理素质,团队成功避开了所有“陷阱”,用最细微的导丝闯过了最狭窄的“生命禁区”,顺利置入支架,重新撑起了生命的通道!
那一刻,血流恢复,心脏重获新生!这场高难度的“心脏拆弹”任务,宣告成功!
奇迹!医患同心,共铸生命之光
目前,李阿姨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微创手术让她避免了开胸之大伤,身体恢复更快。
这场生命的奇迹,源于两个“坚信”:一是患者和家属对医护人员技术水平的“坚信不疑”;二是医护团队对守护生命职责的“坚定不移”。 正是这份双向奔赴的信任,共同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它充分彰显了我院心血管介入团队勇闯禁区、精益求精的技术实力,以及“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担当精神。对于极高危、极复杂的心血管病治疗,我们已具备了强大的多学科协作能力和高水平的介入治疗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