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的储存不足不能满足正常红细胞生成需要而发生的贫血,虽然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缺铁性贫血还是时有发生,我们来认识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之一。2010年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有超过1/3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其中约一半为缺铁性贫血。我国第四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贫血的患病率为20.1%,其中约50%为缺铁性贫血,以学龄前儿童(<5岁)、育龄妇女和孕妇最常见。

贫血诊断标准:

我国血液病学专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110g/L,孕妇Hb<100g/L诊断贫血。


图片


缺铁性贫血病因 :

1.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

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婴幼儿需铁量较多,若不补充蛋类、肉类等含铁量较高的辅食,易造成缺铁。

青少年偏食易缺铁。

女性月经增多、妊娠或哺乳时需铁量增加,若不补充高铁食物,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2.铁吸收障碍

常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酸分泌不足且食物快速进入空肠,绕过铁的主要吸收部位(十二指肠),使铁吸收减少。

此外,多种原因造成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如长期不明原因腹泻、慢性肠炎、克隆病等均可因铁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

3.铁丢失过多

慢性长期铁丢失而得不到纠正则造成缺铁性贫血。如:慢性胃肠道失血、咯血和肺泡出血、血红蛋白尿。


图片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1. 脸色苍白、乏力、易疲倦、头晕、耳鸣、心悸、气促。

2. 精神行为异常: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异食癖(如喜吃泥土、煤渣、生米等)。

3. 体力、耐力下降。

4. 易感染。

5.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6. 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缺铁性吞咽困难。

7. 毛发干枯、脱离。

8. 指甲缺乏光泽、脆裂易裂,重者指甲变平,甚至呈反甲(匙状甲)。

9. 缺铁原发病表现:黑便、血便、腹部不适等。


图片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1.口服铁剂

治疗时,不仅要纠正缺铁性贫血,还应补足已经耗竭的储存铁。

口服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首选方法。亚铁制剂生物利用度更高,常作为首选(硫酸亚铁、琥珀酸亚铁和多糖铁复合物)。口服铁剂每天最大铁吸收量25-30mg,小剂量可以有更多吸收和更少不良反应,应避免每日多次给药,最好隔日1次或每日1次,晨起口服。

缺铁性贫血个体防治建议:

1.一般人群

 (1)通过食物多样性和平衡膳食,达到《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建议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2) 可增加摄入富含铁、维生素C等微量营养素的食物。减少摄入植酸、多酚含量较高的食物。同时应增加富含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6、维生素B12等的食物。

(3)如有条件,可寻求营养师的配餐指导以实现合理膳食。

(4)鼓励使用营养强化食品、营养补充食品、营养配方食品和膳食营养素补充剂。

2.孕妇和乳母

(1)每日摄入绿叶蔬菜,整个孕期应口服叶酸补充剂400μg/d。

(2)孕中、晚期应每日增加20~50g红肉,每周吃1~2次动物内脏或血液,乳母应增加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维生素A的动物性食物,建议每周吃1~2次动物肝脏。

(3)不宜饮用浓茶、咖啡。

(4)根据铁营养及贫血状况,可使用营养强化的食物和膳食营养素补充剂。孕妇个体应补充营养素补充剂,每日补充5~60mg元素铁,持续整个孕期。也可每周一次补充,补充120mg元素铁、2800 ug叶酸,持续整个孕期。

(5)根据铁营养及贫血状况,可使用营养补充食品,如孕妇、乳母营养补充食品。

3.老年人

(1)摄入充足的食物,保证大豆制品、乳制品的摄入。

(2)适量增加瘦肉、禽、鱼、动物肝脏等的摄入。

(3)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

(4)饭前、饭后1h内不宜饮用浓茶、咖啡

(5)鼓励膳食摄入不足或者存在营养不良的老年人使用含铁、叶酸、维生素B12的营养素补充剂和强化食物。


图片




认识缺铁性贫血
2025年03月06日 13:53